滔滔大江水,悠悠青弋江。作为新安医学重要辐辏之地,江城芜湖千百年间名医辈出,积淀了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
文化孕育精神,精神指引征程。坐落于长江之滨、弋水南岸的bob在线,60年来,始终秉承“厚德 博学 济世 日新”的校训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尚德重技、创新服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传承祖国医学精粹,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六十载弦歌不辍,桃李满园;六十载铸魂逐梦,薪火相传。历经一代代安徽中医药高专人坚守初心、守正创新、大胆探索,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硕果累累,办学综合实力、医疗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稳步提升。
沧桑砥砺 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发展于改革开放之中,奋起于世纪之交,学校在历史的车轮中滚滚向前。bob在线前身为创办于1960年的“芜湖中医学校”。60年前,新中国成立之初,医疗水平极其低下,国家急需大量中医药专门人才,芜湖中医学校聚新安之灵秀、承华佗之神韵,应时而生、顺势而起、薪火相传、力耕不辍。从创建前身的芜湖中医学校,到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独立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到2006年、2012年市中医医院、市口腔医院成建制划归学校;从重点中专,到安徽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到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和安徽省联合培养普通专升本学生试点院校,历经几代安徽中医药高专人的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学校已经发展为拥有7个教学系部、2所直属附属医院、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全日制专科在校生一万余人、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等院校。学校现为教育部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安徽省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会理事长单位。
人才培养 教育教学取得新突破
强化内涵建设,彰显专业特色。学校抢抓“健康中国”战略机遇,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十三五”时期,学校成功申报了中医健康管理、中医养生旅游、中医美容、中医康复、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等9个专业(方向),打造了中医学、中药学、中医养生保健、护理等4个专业群。坚持以“质量工程”、“振兴计划”等项目建设为引领,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建有国家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骨干专业、示范专业19个;省级精品课程、慕课、智慧课堂3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19个;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1人,省级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高水平教学团队22个。牵头撰写教育部职业院校中医健康管理、中医养生旅游专业设置论证报告,承担教育部职业院校《中医学专业教学标准》《中药学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制定工作。
促进产教融合,实现“双元”育人。学校深化校院(企)合作、医教协同、产教融合,构建学校与行业、专业与医院(企业)、学校老师与医院(企业)指导教师“三层次双元”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学校与医院(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见习实习、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深度融合。“十三五”时期,校院(企)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个,共建专业学院、产业学院4个,共建省级校企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示范实训中心8个,开设“朝晖班”“诺康班”2个订单培养班,校院(企)合作开发教材14部,聘用医院(企业)名医名师、行业先锋、能工巧匠等78人。“十三五”时期,学校荣获“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典型学校”“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培养质量。学校遵循中医药职业教育规律,立足中医药职业能力岗位需求,坚持育才与育人并重、传承与创新并举,大力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将中医药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实施“1+X”老年照护、母婴护理、失智老年人照护、幼儿照护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探索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效融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三五”时期,学校主持各级各类教研项目17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0项。学校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27项;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8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17项。学校招生就业形势喜人,新生录取率持续稳定在99%左右,部分省外录取分数线超过本科分数线,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4%以上,位于全省高职高专第一方阵。60年来,学校培养的6万余名杏林学子扎根基层、立足医疗一线,为安徽乃至全国的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勇攀高峰 科研工作攻克新高地
健全科研机制,搭建科研平台。学校坚持“科技强校”战略,始终恪守“科研服务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目标,秉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支撑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的工作思路,修订完善《学校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学校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健全科研激励和评价机制,优化科研工作环境,营造浓厚科研氛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学校中心实验室始建于2013年,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00万元,内设细胞生物学、植物组织培养、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中药化学、分析检测等6个功能区,开展天然药物分离和纯化、组分含量测定、植物组织培养、细胞毒理和药理研究、免疫组化研究、药物制剂开发研究等工作。“十三五”时期,学校中心实验室入驻科研项目55项。学校充分发挥专业、人才、技术优势,搭建产学研用平台,服务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时期,学校与芜湖张恒春药业有限公司、芜湖先声中人药业有限公司、芜湖康奇制药有限公司等医药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派驻科技特派员,指导药品研发,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发挥专业特色,提升科研实力。学校聚焦生命健康产业,依托学校中心实验室、中药资源研究所、校企共建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开展校际、校院(企)合作,联合申报产学研用项目,提升科研综合实力。“十三五”时期,学校承担各级各类课题206项,其中,安徽省高校重大项目、重点项目71项,安徽省教育厅人才项目29项,芜湖市科技计划项目9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24篇,出版学术专著27部,国家授权专利23件。学校主办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是全国研究中医药种植(养殖)领域权威期刊,综合影响因子0.690,连续5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刊源期刊。学校作为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技术牵头单位,承担了芜湖市镜湖区、鸠江区、弋江区、湾沚区、繁昌区和南陵县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发现了安徽银莲花、繁昌黄芩等新物种。
弘扬国粹 文化传承作出新贡献
加强顶层设计,凸显文化内涵。学校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仁”“和”“精”“诚”理念,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建立了一套包括校训、校徽、校歌等为主要内容的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校训“厚德 博学 济世 日新”,集中彰显了学校办学理念,体现了现代中医药教育的发展观、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以及学校在办学中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校徽采用本草、太极(阴阳)鱼等中医药特色鲜明的文化元素和双手、太阳等生机蓬勃的自然元素,体现了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大医精诚等中医药文化内核。校歌《大爱飞扬》充分反映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追求,展现了中医药高专人昂扬向上、努力拼搏、团结一致、共创辉煌的决心和毅力。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通过理顺机制、完善制度、细化措施,将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渗透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中,将文化传承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影响和塑造师生道德规范、行为态度的主导价值取向,进一步增强师生文化自信。
优化校园环境,打造特色景观。学校高度重视环境对人品质的熏染陶冶,注重校园环境建设文化品位的提升和细节的雕琢,积极打造浓郁中医药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在建筑风格上,注重徽派特色,凸显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校园绿化上,形成以中医药草本为主体的“大药苑”格局;校园景观上,融入中医药元素,力求做到“建筑显徽韵、绿化有药用、景观显人文、氛围造岐黄”。学校中医药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由校史馆、中国医史馆、中药标本馆“三馆合一”,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主题鲜明、馆藏丰富、特色浓郁,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现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培育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弘扬优良学风校风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搭建活动载体,提升育人功能。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和修养教育的培养,推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联动,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国梦”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学校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中医经典诵读、中药文化月、“5·12”国际护士节、“5·25”心理健康节等中医药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发挥文化活动育人无痕、润物无声的作用。组织各级各类中医药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将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让同学们在文化活动中提高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帮助学生稳固专业思想,养成良好职业素养。学校还积极动员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开展医疗服务、助残帮困等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培养更多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实用型中医药人才。
利国惠民 社会服务实现新作为
发挥学科特色,服务社会发展。学校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致力于脱贫攻坚、“健康中国”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医药企业技术人员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做精做强继续教育项目。“十三五”时期,学校开展按摩师、美容师、养老护理员、中药调剂员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技能鉴定12000人次;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本科层次学历教育4000余人次。学校师生医护员工深入社区、深入农村,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传播中医药文化,宣传贯彻中医药法,进一步引导人民群众走进中医药、了解中医药、支持中医药,提升全民中医药健康素养。充分发挥专业、人才、技术优势,为安徽振扬农林生态开发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中药材种植(养殖)企业提高技术支撑,开展技术培训,助力脱贫攻坚,建设美好乡村。“十三五”时期,学校荣获“全国中医药科技推广工作先进集体”称号。附属医院(芜湖市中医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挥公立医院社会责任,承担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健康脱贫等工作。“十三五”时期,对口支援新疆和布克赛尔县医院、西藏错那县藏医医院等14家医院。
提高医疗水平,服务百姓健康。学校附属医院(芜湖市中医医院)创立于1958年,现为“全国首批示范中医院”“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全科医生规范化(临床)培养基地”“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与考官培训基地(中医类别)”“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安徽省首批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基地”,现有4个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8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4个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5个省级名老中医工作室,在中医界素有“江南中医一枝花”的美誉。“十三五”期间,医院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复评,国家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建设项目落户医院。医院年门诊量突破百万,成功入选全国中医医院百强。今年新冠疫情期间,附属医院(芜湖市中医医院)15名医护人员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冲锋在前,以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过硬的作风,为打赢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贡献了中医智慧和芜湖力量。学校附属口腔医院为二级专科医院,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芜湖市牙病防治所,现为皖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口腔专科医院。“十三五”时期,附属口腔医院医疗质量与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学科建设和科研能力实现突破、人才队伍和师资培养得到加强、管理水平与保障能力逐步改善、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各项工作持续推进、公益服务成绩显著。附属口腔医院作为芜湖市口腔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扎实推进专科医联体建设,牵头成立芜湖市口腔专科联盟,努力实现医疗资源共享。
党建领航 事业发展开启新征程
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建水平。学校党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精心组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统筹抓好从严治党、战略规划、综合改革、依法治校等重点工作。认真落实高校党建“双创”工作任务,认真组织召开学校党代会,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推进巡视整改工作,持续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驰而不息转变工作作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营造风清气正校园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事业发展。学校党委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学校党代会明确了今后的发展蓝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内涵建设,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和广大师生医护员工,抢抓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历史机遇,在建成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办学条件,全面强化内涵建设,全力创建办学定位准确、中医药特色鲜明、医(产)教融合紧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新时代的安徽中医药高专人将秉承“厚德 博学 济世 日新”的校训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助推中医药事业发展,为芜湖打造“四大名城”,加快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为全力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许长/文、审)